传统与现代交织 雪域高原的善治实践——西藏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一线见闻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潘巧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4814个字,预计阅读需14分钟▼

西藏,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域面积12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居住着藏、汉、回、门巴、珞巴等多个民族。从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到自治区成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克服地域辽阔、民族多样、自然环境复杂等带来的基层治理特殊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60年来,西藏人民始终扎根于雪域高原的文化沃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用智慧与担当,在雪域高原书写“善治”答卷。如今,西藏已形成一条融合传统信任纽带与现代科技手段、民族文化基因与治理现代化相融的城乡基层善治之路。它在化解矛盾、服务民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守护高原安宁,成为筑牢长治久安根基的坚实力量。

共建共治:扎根高原的“治理温度”


在距离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噶尔县狮泉河镇2个小时车程的革吉县那普社区,村民提起最熟悉的人,62岁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占堆是头一个;要说谁最了解社区614位村民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问题,也非占堆莫属。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占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自18岁踏上基层工作岗位以来,亲历了那普成立村委会、转型为居民委员会的历史变迁,用40余年的奉献扛起了基层治理的责任。

占堆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他近年来获得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等荣誉证书。这些红彤彤的证书在灯光下格外耀眼,但比这些荣誉更有分量的,是他在基层练就的“真本事”——不仅带着乡亲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走出了致富路,更靠着多年的调解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矛盾“化解能手”。

自1982年参与调解工作到2018年12月“占堆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30余年间,占堆将积累的调解经验凝结为“建立信任法、换位思考法、法治与德治结合法、案例引导法”,形成“占堆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四法”,构建起了“调解优先”的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占堆人民调解工作室”也是阿里地区革吉县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基层调解室,成为当地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最先想到的“说理地方”。

“他地熟、人熟、情况熟,在当地群众心中威望高,深受群众信任。”革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次仁顿珠介绍。

6月6日,记者初见这位“老支书”时,他身着藏装,未语先笑,透着一股平易近人的亲切。那普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占堆调解矛盾纠纷时习惯用藏语,虽然记者听不懂具体内容,却能清晰捕捉到他调解纠纷时状态的转变: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威严,神情淡定从容,既不刻意拉近与调解对象的距离,也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份恰到好处的中立,或许正是他总能调解成功的关键所在。

2023年6月,村民南某和西某夫妇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后,西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南某迅速找到占堆求助。经过占堆两次耐心调解与引导,夫妻俩消除误解,重归于好。两年来,夫妻俩感情和睦。

“我是在书记眼皮底下长大的。他威信高,我很信任他。”南某坦言,遇到矛盾纠纷,会第一时间想到占堆。西某也记得,调解时占堆说得最多也最打动她的话是“要换位思考”。“人都有自己的‘站位’,但他很中立,不偏袒。”西某说。

近年来,“占堆人民调解工作室”化解的、登记在册的矛盾纠纷有100余起,未登记的难以计数,甚至有村民常常深夜请占堆去调解纠纷。凭借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20年占堆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被西藏自治区司法厅授予“金牌调解室”。那普社区也成为阿里地区目前唯一的“平安第一村”,并于2023年1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同时,西藏基层治理的触角,通过一支日益壮大的网格员队伍向末梢延伸。“有急事难事,不要慌,找网格员来帮忙。”在阿里地区,一群穿着红色工作服的网格员队伍,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阿里地区地域广袤,过去网格化管理面临诸多现实困难。2022年底,阿里地区仅在改则县有72名专职网格员;如今,这支队伍已壮大到428人,织密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网格服务网。

“以往主要依靠‘双联户’户长开展工作,他们虽然熟悉当地情况但文化程度有限,而专职网格员普遍是高中以上学历,既能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又能当好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纽带’。”阿里地委政法委副书记次旦卓嘎介绍。

要让网格化管理真正落地见效,队伍的稳定性是关键。为了解决以往网格员工资不统一、流动性大、辞职率高的问题,阿里地区积极推动网格员专职化,并出台网格员管理制度,实现专职网格员全覆盖。

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康乐新居社区,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3000余名群众从5个县、22个乡镇搬迁至此,居民职业多元,生活习惯各异,管理难度大,网格员在这里的作用尤为关键。

贡确拉加是易地搬迁居民的一员,从“双联户”户长通过考核后被聘为康乐新居社区专职网格员,身份的转变让他责任感更强,稳定的收入也让他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

一次,康乐新居社区两户居民因楼道及房前堆放杂物产生争执。贡确拉加赶到后,先倾听双方的委屈与诉求,再站在各自角度耐心劝解。经过数小时的沟通调处,双方终于放下成见,达成和解。

“网格员专职化改革后,人员管理更到位,服务更精准高效。过去群众有诉求需要跑到县里或地区反映,现在只需要联系网格员,问题就能得到及时响应和解决。”次旦卓嘎说。

这样的治理探索与实践,在西藏其他地区同样鲜活可见: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镇整合资源组建“三个梯队”调解队伍,以“行政+司法+社会力量”协同共治;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打造“暖阳”品牌工作室,整合资源推动法治服务下沉;林芝市波密县探索“三级和议”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自下而上逐级化解、末端治理……西藏各地通过多元力量联动与机制创新,共同织密共建共治网络,用“温度”筑牢基层稳定的根基。

自治活力:从传统土壤生长出的“治理智慧”

  

基层治理,群众是主角。西藏各地依托民族文化传统,搭建多元议事平台,让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甜茶,一种茶汤呈淡黄色、兼具奶香与茶香的饮品,不仅是西藏当地群众日常所爱的饮品,更是重要的沟通媒介。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的“甜茶会”就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幸福社区位于日喀则市城区北部,主要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居住着汉、藏、回、土家、门巴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90%以上,是日喀则市老城区民族成分较多、结构复杂、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的社区。

多民族共居既孕育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力,也对社区精准回应各族群众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幸福社区为此创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甜茶会”,以甜茶为纽带搭建各族群众“连心桥”,定期组织各民族代表在茶香中畅所欲言,共商社情民意,推动社区基层治理。

一次,居民代表在“甜茶会”上反映某小区因变电器设备老旧等导致每月电费亏损数千元,社区随即积极争取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幸福社区的“甜茶会”,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响应。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德吉措姆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甜茶会”,该社区收集并解决低保申请、就业帮扶、下水管道疏通等群众日常需求42条,还推动居民集中活动中心建设运行、小区惠民集中充电桩建设等重大民生实事落地。

同样在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楚嘎村则延续着另一种民主传统。该村杨树成荫,在杨树下议事的习惯已延续数十年。

这种朴素的民主实践,与习近平总书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要论述高度契合。2023年8月,为了传承发扬楚嘎村群众代表主动参与村内集体事务的优秀传统,南尼乡成立杨树下协商议事委员会,组建多元议事队伍,每月定期聚焦公共利益与村民难题协商议事。该机制还贯通“问题墙”和“回音壁”功能,主动公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解决进程与结果,全程接受村民监督。2024年,针对位于楚嘎村的南尼栖塘生态园牛羊破坏植被问题,经多元主体协商后制定管护方案,既保护生态又平衡养殖户利益,获得村民广泛认可。

康马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南尼乡党委书记旦增介绍,2024年,上述机制累计解决民生关切事项16件,形成了“议事有规、回应有音”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激发党员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此外,那曲市安多县的“天线帽”义警队、比如县的“锅庄义警队”、山南市琼结县的“平安义警”,都是群众自治的鲜活样本。这些由村民、居民自发组成的队伍,活跃在隐患排查、纠纷调解一线,用“自己人管自己事”的方式,筑牢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智治赋能:数字时代的“治理加速度”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西藏各地积极探索“智治”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与信息化手段,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服务群众更精准,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明显提升。

“东边扎西吉彩,西边扎西德勒,两个扎西中间,坐落着德庆颇彰……”这首流传已久的歌谣,是桑珠孜区城西街道德勒社区名称的由来。这个名称承载美好寓意的社区,以“码上治理”创新实践成为当地智慧治理的典范。

“您‘码’上说,我马上办!”在德勒社区,三个二维码成为居民的“掌中宝”——“问题上报码”,可拍照定位反映难题;“服务人员码”,能一键联系社区干部;“惠民政策码”,有最新惠民政策信息。

这其中,“问题上报码”的作用尤为突出:居民只需扫码、拍照、定位、描述问题后一键提交,就能化身“流动网格员”,随时随地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则通过“扫码上报—研究分办—协同处置—监督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民情收集从“被动等”变为“主动挖”,问题处置从“多头跑”变成“指尖办”。

这样高效的处置流程在实际应用中成效明显。今年5月26日10点24分,居民罗桑旦增扫码反映辖区餐馆乱堆乱放问题,请求社区解决。社区综治中心收到线索后,于12点18分派遣网格员实地排查;13点01分网格员及社区“两委”排查确认,电话联系到在外地的户主,协商后由社区人员现场清理完毕;13点04分问题解决并反馈。整个过程仅用时2小时40分钟。

网格员每天都在入户走访、巡逻排查,社区层面如何掌握他们的动态?德勒社区通过智慧平台破解了这一难题,管理人员可直接与网格员视频连线、实时通话,精准掌握工作状态。

“你好010网格员,请报告你的动态。”

“报告综治中心,我是010号网格员格桑罗布,现在位于扎德西路沿街面,正与社区民警一起排查安全隐患,报告完毕。”

“综治中心收到,请继续做好排查。”清晰的连线应答,让管理更精准、响应更迅速。

智慧平台为基层管理提效的同时,科技赋能也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山南市加查县安绕镇帮嘎塘社区,“网格化+微信群”服务管理模式让双向互动更顺畅,社区还开通“社区直通车直播议事”平台及“向居民汇报”专栏,通过直播面向群众征集治理建议,为干群沟通添了新渠道;林芝市巴宜区强化信息网络运用,组建网格服务微信群和“网格+”居民服务群,不仅加快了办事节奏,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提升治理效能的终极目标,在于更有效地从源头预防纠纷产生和减少矛盾。康马县南尼乡近年来的显著变化,正是对这一目标的最好诠释——在南尼乡,2021年以来发生的矛盾纠纷,掰着手指头就可以数得清:最突出的矛盾纠纷是村与村之间的草场纠纷,一共只有3起;从村里上交到乡里的矛盾纠纷,只有1起。旦增记得,他只在2023年入户调解过1起纠纷;而需要由乡里上交到县里处理的纠纷,这四年,一件都没有。

秘诀是什么?旦增介绍,除了在乡村治理上下足功夫外,更关键的是服务先行,把服务落在实处,以服务促治理——比如,南尼乡建立了两个幸福院、三个日间照料中心,使“一老一小”养老托幼服务覆盖全乡,“让老人能休闲、接受医疗保健、有人照料,让孩子们也有了去处。”

“服务做好后,群众可以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很多治理的难点、堵点就‘打通’了。”旦增说,“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多了,自然就更愿意相信政府、相信难题能通过村级党组织和乡里协调解决。矛盾,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