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法院以“3+”模式强化多元解纷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那曲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要求,持续以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3+”模式强化多元解纷,做实既定分、更止争,真正便捷、有效、实质解决纠纷、实现“诉求”,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源头预防在前
强化源头治理高位推动。在依法公正审理每一起案件的同时,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多发易发矛盾纠纷产生、演变、激化的特点规律和深层次原因,向党委、党委政法委报告环资、建工、家事等领域治理建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关注、思考类案成因,下发建设工程、市场监管、网络贷款等领域司法建议,以司法建议“小切口”解决社会治理“大问题”。
强化普法宣传辐射带动。“法耀天平”法宣队开展法治宣传325场次,举办普法讲座112场次;深化“邦锦美朵”计划,法治副校长、“尼玛琼琼女法官工作室”等开展“法治进校园”普法活动,覆盖师生2.2万人次;制作“羌塘小法”“索秀卓姆·说法”等普法微视频40余期。
强化“两庭”运转基层联动。推进“一院一品牌、一庭一亮点”建设,“两庭”“法官工作站”“诉讼服务站”等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全力指导修订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法官﹢网格”常态化排查防控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新格局。
坚持前端化解优先
提升诉讼服务水平。畅通网上立案、跨域诉讼服务,开展在线法律指导、司法确认、立案送达,降低诉讼成本。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在诉服中心、综治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场所,加大对67类“两状”示范文的宣传推广应用,安排专人提供示范文本,并指导填写,让更多群众感受“指尖上的司法便利”。
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与公安等19家单位共建共享多元解纷机制,规范委托调解,用好“总对总”机制资源,构建“倒金字塔”式纠纷分层过滤体系,让群众解纷以最佳方式实现。主动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入驻常态化、全覆盖,协助完善制度机制,积极履行指导调解、以案释法、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等职责,与综治中心紧密协作,共同分析研判辖区内常见矛盾纠纷类型,促推从解决“一件事”迈向治理“一类事”。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做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积极做实司法调解,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持续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现已入驻77个调解组织、152名调解员。先行调解700余件,调解成功500余件。“一张网”先行调解模块上线以来,先行调解成功率35.29%。
坚持关口把控从严
以“羌”调解提升解纷效果。采取诉讼方式解决的,先由诉讼服务中心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由主审法官进行二次调解。调解中,深化“羌”调解品牌内涵,运用“羌‘三顾九步’工作法”。调撤案件1911件,占民商事案件的65%。
以繁简分流提升办案效率。深化“分调裁审”改革,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制定《分案规则》《繁简分流操作办法》等机制,组建快审速裁团队,做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分流合理、提升质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1432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12天,适应小额诉讼程序案件824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24%,小额民事案件提质增效明显。
以衍生案件治理控制案件增量。扎实推进“立审执”一体化工作,建立各业务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打通内部“中梗阻”,不断压降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建立发改案件“双向沟通”机制,裁判前与一审法官纵向沟通,建立改判案件分析会议制度,汇总分析辖区法院发改案件,统一类案裁判尺度,改判-发回重审比趋优。
今后,那曲法院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优化诉非联动机制、延展多元解纷路径、擦亮本土调解品牌,助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源头预防,为平安那曲、法治那曲建设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和更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