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雪域高原上古老的激情
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了优秀、独特而个性鲜明的民族歌舞艺术。对于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人们来说,舞蹈不仅仅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它也是老百姓的爱好和娱乐方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是众所周知的,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不论劳动或休息,他们都是“歌不离口,舞不离脚”。说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并非溢美之词,因而西藏也被世人称为“歌舞的海洋”。关于其歌舞的盛行,人们曾这样形容道:“会说话的就能歌唱,会走路的就能跳舞”。在雪域高原,传统的民间歌舞浩若星辰。
据文字记载: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文明,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而风靡西藏的“果谐”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直到10世纪的古格文明时期,“宣舞”正式兴起。后来,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也让藏族舞蹈大放异彩,当时出现并发展了“堆谐”“谐钦”“恰配霞布卓”等歌舞品种。公元14世纪,藏戏开始现出雏形……
在繁花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着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异,故而城镇和农村、农区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作。
就目前发掘的古代藏族舞蹈形态以及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包罗万象的藏族舞蹈中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典雅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圆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日喀则的大鼓舞)和“卓谐”(拉萨、山南的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有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嘎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作上看,藏族舞蹈既“舞靴”,又“舞袖”;从韵律上讲,藏族舞蹈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风格多变的舞蹈特征。这些都是西藏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劳动中相互交融、吸收和辛勤创造出来的歌舞艺术,是藏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