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派出所的自家人

发布时间:2016-08-22  来源: 西藏法制报  

  坑坑洼洼的“搓板”路面,交织着雪线,蜿蜒环绕在山间。冬日里一丝丝难得的阳光,裹挟着巴松措特有的刺骨寒风,吝啬地嵌入这个海拔3400米以上的小镇。

  傍晚,车外温度骤降到零下十摄氏度左右。如果不是因为采访,恐怕很难在这个严寒的季节来到西藏林芝地区南部的边陲小镇——错高乡。

  来之前早就听说,在错高乡派出所,有这么一位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自家人”的武宁副所长。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出奇的一致:“武所,说话做事都像个地地道道藏族小伙儿”“武所人很憨厚,做的事儿太多了。”

  2015年12月27日,记者千里奔袭来到西藏工布江达县错高乡,怀揣着所有的好奇来见见这位传说中的“武所”。

  “语言通了,人家才把你当自己人”

  在派出所门口,记者第一次撞上武宁,黝黑的皮肤映衬着典型高原红脸蛋儿,拘谨地搓着双手,连连表示:“条件有限,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大家正准备出去巡逻的。”随行的七八位民警也整装待发。

  武宁一边巡逻一边向记者简单地介绍当地情况,“错高乡人口不多,千来号人,几乎都是藏族同胞,但面积有160多平方公里,比内地很多县的辖区都要大,部分村落交通到今天也是很不方便。旅游季时旁边的巴松措景区游人蛮多,经常会出现纠纷。我们派出所只有8个人,治安管理确实有难度。”

  当记者问到武宁那一口顺溜的藏语时,武宁说道:“我是山东人,2006年西藏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错高乡,中间也换过好几个地方,但几乎都在基层,周围群众都说藏语,硬着头皮也得学啊。”

  武宁又谦虚地解释:“其实也就学了个皮毛,这里的藏语方言很多,当地人互相之间也不一定听得懂,很多时候我也只是半蒙半猜。很多靠所里像洛桑这样的藏族小伙子翻译。”

  “语言通了,人家才把你当自己人不是?”武宁接着说,“乡镇不大,乡里乡亲的经常走动拜访,80%的当地群众我几乎都认识。”

  “错高乡去年刑事案件案发0起,治安案件案发5起,破获5起。”陪同我们一起来的工布江达县公安局陶启文副局长在旁边补充说。

  “喝杯茶,别着急,有什么事儿说出来就好。”

  正说着,之前打过招呼的名叫洛桑的民警接到一个电话后,神情突然紧张起来,和武宁耳语几句后,便加快脚步往外赶。

  “当地两家邻居为杀错一头藏香猪在争执,可能会动手。得赶在事态没严重前赶紧去看看。”武宁解释道。

  原来藏香猪作为错高乡的特产,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当地各家的猪基本属于散养,喂养和捕杀靠的是互相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因此错认自家猪也很正常。

  路不远,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现场,两家人依旧在推搡争执。“怎么回事!事情不大,怎么动手了?”武宁用纯熟的藏语厉声制止着,大概是怕现场的人听不懂,随即用汉语又说了一遍。

  “武所,你要评评理,他偷杀我家母猪仔仔。”一个身着棕黄色羽绒服年龄较大的当事人一听武宁所长的声音立马用不熟练的汉语说道。

  另一身穿传统半肩藏服的年轻小伙子听到后情绪很是激动,激动着推搡着对方。

  武宁立马和同事将两人分开后对民警洛桑嘱咐道:“先都带回所里,拍几张照,注意保留证据。”

  声称自家猪被杀的年长者名叫多吉,据他介绍自己今年把其他猪都宰杀卖了,留了一头小母猪做种猪。没想到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居家找到,但是已经被宰杀了,便提出赔偿要求。

  另一方当事人名叫索朗伦珠,本来承认误杀了对方家的猪,但在赔偿价钱上谈不拢,就立马改口声称宰杀的是自家的藏香猪,与多吉家无关。双方这才急了眼,几乎要动手。

  “这种事很常见,对于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也总结了一套方式方法。”表情一直都很严肃的武宁露出了笑容。

  在所里,双方当事人被分开在两个调解室里。“都是自家人,喝杯茶,别着急,有什么事儿说出来就好。”武宁说道。

  情绪激动,略显委屈的多吉执拗地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嘟囔着“5000块,我家是个母猪仔仔,选的品种最好,明年还会生小猪仔仔,小猪仔仔还会生小猪仔仔……”

  武宁轻松耸了耸肩:“我就说多吉哥你就是太厚道了,算什么都比我这个脑袋清楚。”随后爽朗笑了笑,“但要是这么算,这件事就没完没了。你看是不是咱平心而论,你家藏香猪是山下的,这个季节平时的价位也才1500。早点解决,你不也少点损失不是?”

  摆事实讲道理,熟练的几句俏皮话,让多吉顿时没了话讲。

  武宁见稳定了一方情绪,又马上对另一方索朗伦珠做工作。“你说是你家的猪,你说说都有啥特点。”武宁一进门就开门见山地问道,立马把刚刚有点“横气”的索朗伦珠给镇住了。

  索朗伦珠每说一条特点,武宁就立马嘱咐同事核实。几个回合下来,在事实面前,索朗伦珠不得不低头承认自己撒了谎。

  “杀错了没啥丢人的,很常见嘛。多大个事儿嘛。乡里乡亲的,伤了邻里和气多不好。”武宁拍拍索朗伦珠肩膀,很快转换角色,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色,给足当事人台阶和面子。索朗伦珠也不好意思地表示“听所长的”。

  最终在武宁斡旋下,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了一致。一场冲突就这样被化解得烟消云散。

  “见到你们来就高兴”

  第二天早上9点,天刚蒙蒙微亮,昨夜瑟瑟寒意还未退去。

  常年驻扎于此的8位民警已经很习惯这种艰苦环境,在经历了例行的早点名后,武宁干净利落分配了任务:今天走访错高村和结巴村,巡查当地治安状况,宣传和普及法律常识。这是每周派出所的“必修课”。

  一进错高村,就赶上村长旦增罗追在给村里小孩登记发放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武宁和民警主动上去,接过村长装衣服的袋子帮忙。

  村长旦增罗追介绍道,武宁担任错高乡中学的法制副校长,每年都会在开学时和放假前等时间进入学校给学生们进行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的普及教育。

  村子不大,武宁来了的消息传得很快。村里男女老少都围了过来,嘴里都在说着记者听不懂的藏语。

  “见到你们来就高兴。”民警王波向记者解释道,“听多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洁白的雪山之下,记者也被这喜庆的气氛所感染。

  “所长像父母一样照顾我”

  第二站我们驱车来到结巴村,主要是慰问帮扶对象央金老阿妈。一路上武宁叙述起了他与这位老人的缘分。

  2014年11月武宁在下乡办事路上,遇到正在搭车回家的央金老人。经过沟通了解,知道她家在村里属于典型困难家庭,儿子在外打工,儿媳患病在家,还有个年幼的小孙子。央金作为一个常年身患多种慢性病的老太太,不得不独挑大梁,自己亲自四处跑腿讨生活。

  正说着就到了央金老阿妈家门口。老阿妈在武宁搀扶下进屋,扬了扬手吩咐儿媳倒上酥油茶。没等大家寒暄完,老阿妈就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记者了解到,每个月武宁都会来探望四五次,每次都带着蔬菜大米和钱嘘寒问暖,还主动帮助其申请低保,联系县里藏香猪扶贫项目,并在2015年3月一次性自掏腰包帮助老阿妈购买了十头种猪。期间还组织派出所民警两次帮助老阿妈修理猪圈,最终使得央金一家脱离贫困。

  在交谈的空暇,帮忙翻译的民警突然偷偷问记者,“刚才阿妈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翻译出来。怕你们觉得有点假。”

  “老阿妈说,所长像父母一样照顾她。”民警尴尬地说道。“确实有点突兀,但是我听她说了好几遍。”

  记者也很诧异,但是看着民警肯定的眼神,细想却不无道理。都说性格是越老越小,武宁这种事无巨细的关照和帮扶,老人的话不正是发自内心的最高褒奖吗?

  拜访完央金家,之前跟在队伍屁股后,一直没说话的藏族小孩扎西马上揪住武宁的衣角,用不纯熟的汉语怯生生地问:“所长,该去我家了,阿妈等了好久了。”

  所长笑了笑,也顺便介绍起了小扎西的情况:原来,小扎西今年不满16岁,初中刚毕业,曾经是结巴村的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少年。一不留神就撞到武所的枪口上了。

  “和小扎西结缘挺巧,也就是最近的事,今年10月在处理一次打架斗殴事件当中,第一次见到他。发现他年纪太小又没读书,家里人也管不住,就领到所里先教育着。”

  坐定后,小扎西的妈妈德吉措姆似乎有难言之隐。原来因为小扎西经常家里派出所两头跑,路途遥远非常疲惫。武所主动给其买了一部山地自行车,敏感的小扎西妈妈以为派出所不想管孩子要送回家。急切想解释补救一下,反复念叨一句话“500块还你,孩子留在派出所行不?”

  “这孩子我肯定管到底!”了解原委的武宁突然站起来摆了摆手,现场表态,“我们还准备让他继续深造上高中上大学,将来当公安。”

  “嗯嗯,长大了我要和所长一样,当警察。”小扎西重复着武所的话。大家相视大笑。

  暮色降临,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几声犬吠更显其静谧。美丽的错高乡也渐渐入睡。小扎西的家里传来一阵又一阵的笑声,伴着浓郁的酥油茶的香气,这种默契的笑声显得如此动人。

责任编辑:谢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