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驻守在“云端”——“海拔最高国道检查站”公安民警守护新藏线十余载
在藏西阿里,有一个地方又高又远,叫界山达坂。它地处昆仑山脉腹地,海拔5347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0℃,是新藏公路的极高点。
在界山达坂的北麓,矗立着日土县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这里海拔5118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国道公安检查站,扼守着新藏线重要站点。
自2013年泉水湖执勤点设立以来,一批批公安民警在此轮岗坚守,默默奉献。他们接力驻守“云端”,用生命守护天路平安。
责任——守护好国家交通要道
雪下了一夜,喀喇昆仑山脉成了白茫茫的世界。
天刚蒙蒙亮,站长多吉加布麻利地翻身起床。他简单洗把脸,整理好警容,走向检查岗位。
现年43岁的多吉加布,已在泉水湖检查站工作了4年多。到了晚上,他每隔一段时间总要起身出门,看看有没有警情。
“我们是无人区里唯一的公安检查站,若遇警情处理不妥就会很被动,车辆人员遇险若不及时出警救助,寒冬腊月非冻死人不可。”检查登记、巡查巡逻、紧急救援、处置应急事件……这是多吉加布和民警们每天要做的事。
泉水湖检查站民警在检查过往车辆(2024年1月25日摄)。新华社发(多吉加布摄)
路边休息时,他们捡拾牛粪,用石头垒出临时炉灶,将雪水融化、烧开、煮面……“通过巡逻可以排除辖区基本险情。”民警阿布杜说。
“若问苦不苦,确实苦,但总得有人去做。”杨斐翔说,“守护好国家交通要道,保护好一方群众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骄傲。”
每月巡逻无人区1次,来回800公里路程,12小时;每天巡护国道1次,来回120公里,3小时;每天检查过往车辆100多辆,24小时值班备勤……这张执勤清单清晰记录了他们巡逻的艰辛。
2017年5月,国务院授予泉水湖检查站“模范公安检查站”荣誉。
担当——高原上可靠的救援力量
“回县城工作一段时间,就会想念泉水湖。”民警强白罗布已记不清多少次轮换到泉水湖执勤。“这里似乎有种魔力吸引我再回来。”
设执勤点初期,民警们在泉水湖畔搭起了3顶帐篷。“当时条件很艰苦,喝水要去泉眼凿冰抬水,睡觉要盖3床被子,大风卷着沙石呼呼吹进帐篷。”强白罗布说。
时间长了,他们想出了对策:睡前用水将帐篷边的沙子浇湿,帐篷和沙子粘在一起,风就吹不进来了;尽量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取水;饭菜熟了,趁没有冻成“冰疙瘩”时,狼吞虎咽赶紧吃。
2014年底,民警们搬进了砖混结构的二代房,但因生火做饭和取暖,地基冻土层消融,只用了3年便成了危房;2018年初,一个集供暖、供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三代综合站点开始建设。2020年下半年,民警们搬进了楼房。
虽然生活、执勤条件大为改善,但泉水湖自然环境依然艰苦,民警们的执勤任务依然艰巨。
在牦牛都要喘粗气的界山达坂,汽车抛锚、旅客昏倒几乎天天发生。唯一驻守的公安检查站,就成了最可靠的救援力量。
站里也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矩:除了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热水、氧气、便餐、药品,还专门腾出几间“客房”供他们休整。
2023年9月,游客赵某突发高原性心脏病,民警扛起氧气瓶驱车救助,并安排警车将患者护送至海拔较低的地方救治;当年11月,有游客擅自驶离国道导致陷车,民警连夜驱车260公里,将受困车辆拖出泥沼……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检查站里能看到很多被救助人员寄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泉水湖检查站的民警在检查站巡逻(2023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这是两年间他们为民服务的清单:2022年,泉水湖检查站出警211起,救助过往车辆183辆、人员371人,收到锦旗25面、感谢信20封;2023年,紧急出警百余起,救助过往车辆120辆、人员150人,收到锦旗28面、感谢信6封。
“我们坚守的意义,就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泉水湖检查站政委张锦涛说。
泉水湖检查站的民警在帮助受困车辆(2023年2月6日摄)。新华社发(泉水湖检查站供图)
奉献——他们付出的艰辛与牺牲值得铭记
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
泉水湖检查站每年大部分时间都矗立在风雪中,狂风呛得人无法呼吸,人每走一步都要拼尽全力。记者到这里采访,一直感到头痛、恶心,不得不靠吸氧来缓解。
可对于民警们而言,这不过就是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