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合照,藏着三代人的坚守!早安~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间
一代代公安民警坚持和弘扬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
忠诚履职,无私奉献
为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
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在西藏采访了
一个祖孙三代从警的警察家庭
罗桑尼玛是西藏第一代公安民警
他的儿子华罗桑
是有着25年公安工作经历的老民警
他的孙子嘎松加措
是奋战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战线上的青年民警

身着警服的祖孙三代。
6月7日下午,阳光正好,在拉萨一户民宅里,记者见到了88岁的罗桑尼玛。他拿出精心收藏的两套曾经穿过的警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回忆起过往的岁月。
1937年,罗桑尼玛出生在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的一个牧民家庭。“我的父母给农奴主放牧,我八九岁的时候也跟着父母放牧。”罗桑尼玛说。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带着“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的铮铮誓言,进军西藏。当时罗桑尼玛只有13岁,“解放军代表与群众同吃同住,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是来解救受苦受难群众的,我选择加入到解放军当通讯员。”

记者采访罗桑尼玛。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罗桑尼玛回忆,后来解放军部队前往拉萨,他跟随部队一起骑着马走了十几天,“到拉萨后,我被安排到电影队学习放电影,后来又被推荐到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校学习。”
1957年,罗桑尼玛被推荐到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1年多后,他回到西藏,来到昌都的丁青县参加工作,后来担任丁青县公安局局长。
“当时的丁青县还没有进行土地革命。因此,当时公安工作重点是配合做好土地改革,摸排敌对势力。”罗桑尼玛回忆,他和另外一位同事下乡宣传党的政策,一去就是两三个月。苦不怕,但危险重重。有一次,他们在下乡时差一点被土匪杀害。

罗桑尼玛向记者展示曾经穿过的两套警服。
作为第一代公安人,罗桑尼玛见证着西藏公安从无到有的历程,经历着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华罗桑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工作忙、常不在家,他跟着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直到到了上学的年纪,他才被接到了城里,但也很少能见到父亲。
耄耋之年的罗桑尼玛,记忆已不完整,但提起丁青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他都记忆犹新。

华罗桑在基层调研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
1975年,11岁的华罗桑离开家乡,到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校读书,这也是父亲当年学习过的地方。和父亲不同的是,华罗桑的第一份职业是老师,后来,又调到检察院工作。
直到199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华罗桑等来了圆梦的机会,加入公安队伍,调到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工作。“我到公安厅的第一个岗位是在刚成立的法制处。当时西藏公安的各项法治建设还不健全。”华罗桑说。
很快,一份文件的出台,改变了工作局面。2000年,《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法制建设的决定》出台。
从广泛调研到建章立制,从组织培训到规范案卷,华罗桑和同事们在推动西藏公安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勇毅前行。
前进的道路,绝非坦途。华罗桑在公安厅法制处(后改为法制总队)的10多年,正是西藏公安法治建设阔步前行的阶段。为摸清基层公安法治建设的情况,华罗桑经常要到一线,足迹遍布全区60多个县。
此后,华罗桑又在政治部、警务督察总队任职,致力于西藏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23年,华罗桑退休。回望25年警察生涯,他感慨道,这些年见证着西藏公安很多大事,见证着我们这支队伍的变化,不论是技术装备,还是能力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嘎松加措的童年,和父亲很相似。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同样都是缺乏父亲的陪伴。
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嘎松加措从小就有警察梦。2016年,警校毕业后,他如愿以偿,成为山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一员,后来又调至其他工作岗位。
嘎松加措选择从警,起初母亲并不赞成,但爷爷和父亲很支持他,特别是爷爷。从警以来,不论是在治安防控的一线,还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前沿,他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身着警服的祖孙三代。
采访中,罗桑尼玛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中,祖孙三代身着警服,意气风发。他看着照片,沧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说道:“公安工作危险性很大,但是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光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