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风俗因法制的融入而更美 ——记陈塘派出法庭
旦增旺姆从日喀则市定结县江嘎镇出发,沿着近百公里的迂回盘旋山路,路只有一车宽,路的一边是山体,另一边要么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要么就是汹涌澎湃的湍急江水,但“危险”之外,便是壮阔的冰川雪山、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巨大的冰瀑挂在漫山的杜鹃花树间……就这样行驶150公里后,便会到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的陈塘镇。
2017年,定结县人民法院陈塘派出法庭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月初,定结县人民法院3名干警入驻陈塘镇派出法庭,采用“法庭+驻村”的模式在陈塘开展工作。
2018年4月5日,在陈塘镇藏嘎村会议室内,驻村干警用A4纸贴满横幅,纸上写着“藏嘎村法律知识讲堂”。
晚上8点一过,村道上开始热闹起来,有扶老携幼同行的,有三五个少年嬉闹前行的,又或是几个妇女结伴,低声窃语的……
的确,藏嘎村夜间开课还是头一回,全村老少既感觉兴奋又好奇,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把开会听成了上课。
随着村民陆续入场,不大的会议室挤满了人。唯一不同的是两名驻村干警扎西拉加、索朗普琼早已穿上制服端坐在主席台上,面前摆放着一本厚厚的书。
村支书双手拿着纸笔,滴溜着眼睛,见人进来就用笔在纸上打个圈,见嬉戏的就以瞪眼回应,见散漫的就催促赶紧就座,俨然是这个特殊班级的“老班长”。见人已到齐,他又照着名单点了次名,随即吆喝了声:“上课了!”所有人立马停止闲聊,静静地盯着主席台。
这是藏嘎村法律知识讲堂的第一课,讲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随着讲课内容的深入,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特别是前来听课的妇女,年轻的边听边点头,年长一点的听着听着便低头沉思……
“第一堂课还算成功,我们就跟着这个节奏,加大了普法力度。”扎西拉加介绍,随后他们或入社、入户宣讲,或鼓励大家到居委会、到法庭单独讲解。农忙时,他们为不影响村民耕种,常常深入田间地头,给群众讲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脚步。
“藏嘎村法律知识讲堂”渐渐有了名气,法制课也渐渐迎来更多的学生,有村民甚至把隔壁亲戚叫来一起听课。课堂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丰富,现场问答、案例分析,村民就自己身边遇见的事儿踊跃发言、提问。
村民拉某回忆起过去,以前她们家“热闹非凡”,每天都会有许多上门求亲的人。拉某父亲和姐姐也通过层层对比,为她选择了“合适”的对象,可因为这样,他们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后来拉某的父亲向法院干警寻求帮助。干警单独把拉某叫到居委会,一对一谈心谈话,在得知拉某有自己心仪的对象后,两名干警便主动向拉某的父亲和姐姐商量,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拉某的父亲果断拒绝了前来求亲之人。
而村民仁某在去年因为心跳过快,长时间心情焦躁,无力劳务,法庭干警知道后,主动前往他家耐心教育仁某尽快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病情,并讲解医药费报销的政策和程序,最终仁某到市医院住院治疗,并得到了完全康复……
这些看似“无厘头”、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不是法院干警该干得事……但是在陈塘沟,却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交通闭塞,陈塘沟至今仍保存着最古老的风俗习惯和传统风俗。同样,当地群众的思想也被传统习俗牢牢禁锢,思维观念、处事作风都以当地古老风俗为准则,婚丧嫁娶的一些陋习尚未破除。比如:孩子的婚姻大事,多数未经男女双方同意,由男方父母拿着一瓶白酒和哈达,送到女方家里请求婚姻事项,一周过后,女方父母在仍未争得女儿的同意下,双方父母就敲定一桩婚姻大事,父母之命犹令。
一个人生病或者出现不顺心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到卜卦师处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卜卦师大多要求当事人将1头山羊和6只鸡宰杀祭祀,以求得“神灵”庇佑,寻求事情好转,疾病得到治愈。
因此,自派驻以来,陈塘派出法庭的干警调研当地风俗习惯,结合法律法规,寻找最适合当地的普法形式,用微弱的力量努力改变着这里的陈旧陋习。
对陈塘派出法庭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要让风俗因法制的融入而更美。
今年,拉某的女儿陪着心仪的对象到城里打工,他们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今年,仁某又挑起锄头下地干活;今年,陈塘派出法庭又迎来新的派驻干警,她们承诺将秉承上一任派驻干警的普法精要,将普法、护法作为心头事,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密林深处,耐心讲解,让法深入人心,将法制铺满“孤岛”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