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 西藏推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7  来源: 法制日报  

调解员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群众在那曲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理公证业务

  2018年6月,西藏自治区首个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朗扎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在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建成,成为雪域高原践行“枫桥经验”的典范。

  2019年,朗扎被评为“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和西藏首届“十大法治人物”。根据他的事迹制作的微视频——“羌塘草原上的和谐使者”荣获第四届中国长安网视频大赛微视奖,成为雪域高原践行“枫桥经验”的一张名片。

  在朗扎调解室的有力推动下,2020年5月,那曲市人民调解员实训基地在朗扎调解室正式挂牌成立。实训基地积极推广“枫桥经验”及朗扎调解室的有效做法,那曲市色尼区、嘉黎县、索县等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先后来到实训基地,学习借鉴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做法。

  这是西藏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不断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的生动实践。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新特点,西藏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这个“牛鼻子”,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努力维护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共组织矛盾纠纷排查29796次,预防矛盾纠纷3082件,调解矛盾纠纷4965件,调解成功4652件,调解成功率达93.7%,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纠纷不上交,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健全完善调解机制

强化基层调解力量

  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开展工作;哪里薄弱,就加强哪里。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制定《关于加强我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已延伸覆盖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环境污染、旅游消费等各个领域,可及时有效化解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内的难点、热点矛盾纠纷。

  同时,坚持把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制定出台《关于建立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在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部门和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派驻调解室,建立部门联动、协同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针对全区各类商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的特点,自治区司法厅与区工商联制定《关于推进全区商会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确保商会会员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应调尽调、就地化解、矛盾不上交,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调解服务和法律保障。为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自治区司法厅联合区妇联,制定出台《加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意见》。

  同时,深化矛盾纠纷预测预判预警机制,建立工作台账,提高矛盾纠纷处置化解能力和效率,层层压实责任,严格实行矛盾纠纷“零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坚持提前介入、主动排查,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稳控;建立矛盾纠纷教育疏导机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坚持教育引导、思想疏导,做到教育在先、转化到位;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民转刑案件,坚持早调解、早处理,做到案结事了;建立矛盾纠纷预判机制,对潜在的矛盾纠纷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坚持分析研判、快报直报、快速反应,有效防止问题积累、矛盾激化;建立矛盾纠纷联动联调机制,加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的协调、配合、衔接,初步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合力。

  自治区司法厅不断健全完善由市、县、乡三级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中心和村(居)、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行业性专业性4张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以及若干个调解工作室组成的“3+4+N”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整合内部资源,联动外部力量,打造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对接、督查回访的“一站式”平台。加强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边界线、铁路沿线、多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人民调解组织6922个、乡镇(街道)和村(居)调解组织6402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328个、人民调解中心705个、调解工作室177个,基本实现村(居)、乡镇(街道)、重点区域和行业领域全覆盖。

优化队伍夯实基础

全力筑牢维稳防线

  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5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中,有两个位于卡孜乡,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纠纷较为突出。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卡孜乡于2017年成立“四季祥和”人民调解室。

  自成立以来,调解室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与调处工作,多次走村入户,通过以案释法、观摩调解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全乡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在卡孜乡的示范引领下,南木林县其他各乡镇的“四季祥和”人民调解室也纷纷成立,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近年来,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员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按照超前预防、超前布置、超前介入、超前化解的原则,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屏障。

  根据《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自治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四不漏”“四不放过”,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矛盾纠纷不查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同时,有效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性优势,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员的隐患苗头“首席预报员”和调处纠纷“首发阵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全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自治区司法厅印发《关于建立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四支队伍”的实施方案》,建立区、市、县三级人民调解专家团、律师团、师资团、志愿者团“四支队伍”。将“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律师、公证员等人员吸纳为人民调解员。注重把好调解员政治关,将政治敏锐性高、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员吸纳为人民调解员,将联户长和网格员吸纳为纠纷信息员,初步建立起一支由“人民调解员+联户长+四支队伍”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人民调解员46216人(均为兼职)、联户长92666人、“四支队伍”成员4598人。

打造人民调解品牌

提升调解工作实效

  那曲市索县加勤乡下辖14个村(居),人口密集,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困难群体比较集中,居民之间矛盾纠纷较多。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20年1月,“老村长”调解室正式挂牌成立。

  “老村长”调解室负责人旦增胡须已经花白,喜欢穿红色的藏装和白色的藏式衬衫,头戴棕色礼帽,老花镜下一双睿智的眼睛显得格外精神,丝毫看不出已经68岁高龄,他在村“两委”工作已经超过30年。另外两名调解员沙瓦和普也在村“两委”都已任职20年以上,还有一名司法助理员才旺久美,这样的老中青组合,让“老村长”调解室做起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来得心应手。

  今年疫情期间,“老村长”调解室过了一把“网红瘾”。疫情初期,在司法助理员协助下,“老村长”调解室录制疫情防控宣传视频,利用微信在加勤乡农牧民群众中进行传播,及时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切实引导农牧民群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自印发《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开展人民调解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以来,全区各地(市)、县(区)、乡(镇)按照“一地一品”要求,结合实际,打造人民调解特色品牌,创建了一批品牌调解工作室,如朗扎调解工作室、百姓之家·卓玛次仁调解工作室、阿古·白琼调解工作室等一批个人品牌调解室,联户长调解工作室、乡贤堂、家庭美德调解工作室、雪莲花调解工作室等一批特色调解品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印发《西藏自治区金牌调解工作室建设和金牌调解员评定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品牌创建工作,有效激发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力争实现3年内全区县、市(地)、区三级金牌调解工作室和金牌调解员达到684个、1263人这一目标。

责任编辑:贺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