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有许多名为“扎西岗”的地方,藏语意为“吉祥之地”。“吉祥”一词对老百姓而言不过“平安和谐、安居乐业”,如何让注以美好愿景的地名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派出所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7月底,记者从拉萨向东出发,沿着318国道行驶20公里,来到了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派出所。2023年11月,该所成功获评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从“守好一片区”,到成为守护群众安全、传递民生温度的坚实屏障,扎西岗乡派出所的基层警务工作,为西藏基层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提供了高原模版。
“你们莫慌,慢慢说,刘姐(化名)你先来。”三级警长何天福领着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进入“顿珠调解室”,当听到家乡话,两个剑拔弩张的四川老乡平息了些许怒火,也开始说明来意。
“我就是冲着这个工地来拉萨,现在没有活儿,我生活怎么办?要点儿补偿也不过分吧。”
“是天气原因干不了,我也没办法。我也希望马上能开工,我也有很多损失……”工地老板王某(化名)也态度强硬。
面对双方的“激情辩论”,何天福一边很自然地为双方倒了温水,一边耐心地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你们有没有合同?”“是王某让你来这个工地的吗?”“你前期在这个工地做了多长时间?”……
记者刚进入派出所的便民服务大厅,就遇见了一起正在调解的矛盾纠纷。
“近几年,劳务纠纷、感情纠纷、邻里纠纷等警情、求助比较多。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群众难题,我们设立了‘顿珠调解室’。就去年而言,我们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6次,化解率达到了100%。”扎西岗乡派出所所长次仁多吉介绍说。
践行“枫桥经验”的根本是要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确保基层治理能够切实回应实际需求。而“顿珠调解室”就是这样一个实际回应。
走进调解室,墙面上贴着14位调解员的照片,他们中有各乡村有威望的老人、网格员,还有法律顾问。来调解的群众可以“点单式”选择信任的调解员,这种贴心的模式让群众感到格外安心。
自组建以来,该调解室以“党政+群众”为固定组合,以“专班+多元”为灵活模式,依托辖区党员干部、联户长、网格员及群众代表,视情邀请涉事单位、部门、企业等多元主体,做到了多方疏导、深层调解、长期巩固;同时,依托法律咨询服务台和第三方调处建议,不断强化法律在案事处理、矛盾化解中的权威地位,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值得一提的是,该调解室在日常工作中自行摸索制作了一本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本。这本台账记录言简意赅却细节详实,内附排查对象信息、排查内容、调处情况、排查对象和调解民警签字……
“就像这个居民岗组,2023年,我们在日常走村入户中了解到他经常家暴妻子,我们以普法的名义进入他们家,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我们给岗组下发了家庭暴力告诫书,并在之后总共回访了19次。到现在我们都还在进行回访。”在“顿珠调解室”,次仁多吉拿起台账介绍说。
说起如何做到矛盾纠纷100%的调解率,次仁多吉说矛盾纠纷没有捷径,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细心暖心”。“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用心对待,耐心细心地倾听群众的诉求,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暖心呵护他们,自然就能办好事。”
全时在线为民服务担当
在长期实践中,扎西岗乡派出所探索出了以“警务跟着民意走、警力围着百姓转”为核心的本地经验模式,让“最小单元”释放“最大能量”,“最优警力”牵引“最大民力”。
为实现“身边事就近办”,派出所将便民服务大厅打造成了 “民生综合体”:户籍办理、居住登记、交通违法查询、通行证申领、法律咨询……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服务项目,全部“一站式” 集中办理。
户籍窗口更是将服务做到了极致,推行“5 + 2 + 24”365日全天候服务和预约服务,开展上门办证、上门送证,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同时,结合辖区实际,推出了户籍办理10项便民措施,“码上办”上墙1575处。
民警们对百姓的关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乡里老人多,往返派出所不便,民警便上门办理证件;对生活困难群众,更是时刻牵挂。巴洛村村民巴桑独自带3个孩子并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在日常走村入户时,民警常常会带物资给她……
这份“全时在线”的服务,也温暖着 318 国道上的游客。
“我是来自辽宁的游客,深夜到这个派出所扎营,民警们太热情了,特意为我接了热水,太暖心了,我录个视频表扬一下民警们,西藏太温暖了!”一名游客特意录制抖音视频,分享深夜了扎西岗乡派出所院外停留一夜的经历在网上爆火。
“我们派出所就在318国道旁边,有很多往来的游客。因此我们服务大厅还设立了便民服务台,里面有急救药品、雨伞借用、免费茶水、应急充电等贴心服务,希望他们能够在西藏感受到家的温暖。”次仁多吉说。
“我们派出所就是全能专家,什么都得会做。”民警一句戏谑的话,道出了工作的繁杂。“曾有村民报警‘家里进小偷’,我们到现场才发现,‘作案者’是留下熊爪印的棕熊。”次仁多吉说。
基层工作就是这样,总有令人哭笑不得的突发情况,而民警们一流的应对能力,正是赢得村民信任的真正密码。
主动作为护航经济发展
距扎西岗乡派出所6.6公里的仁青林村,每年6月中旬至8月底,都会因野生牛肝菌进入最佳采摘期而热闹起来——鲜嫩的菌子吸引着各地游客、采菌人前来,却也给村子带来了 “甜蜜的烦恼”:大量人员涌入后,周边林地、田间散落的垃圾日益增多,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为守护家园环境,仁青林村村委主动牵头,组织村民定期对采摘区域进行维护清扫。考虑到村民投工投劳需要成本,村委决定向外来采菌、游玩的人员收取20元垃圾清理费,既能补贴环境治理开支,也能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这份“护环境、促增收”的初心虽好,却因缺乏上级部门的正式文件支撑、收费后无法提供合规票据,成了 “不合规操作”。
很快,问题随之而来:游客质疑收费的合理性,村民因无法提供票据难以解释,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不久后,一名游客因索要发票无果,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项收费行为。
“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我们第一时间梳理清楚症结——村民想护环境、增收入没错,游客要发票维护合法权益也没错,问题出在‘流程不合规、依据不明确’。”次仁多吉说,若简单叫停收费,村民的积极性会受挫,后续环境治理可能陷入停滞;若放任不管,不仅会持续引发游客不满,还可能损害当地旅游口碑,最终影响村民长远利益。
意识到“单一部门无法破局”,派出所主动扛起协调责任:一方面深入村里走访,收集村民对环境治理、增收的真实诉求,明确收费的核心用途是“垃圾清理、生态维护”,而非 “乱收费”;另一方面迅速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对接林业等部门,推动多部门坐在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既要让村民的合理诉求有处安放,也要让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次仁多吉说。
在派出所的积极推动下,相关部门正式出台专项文件,同时规范票据管理,确保游客缴费后能拿到合规凭证。
如今,仁青林村的收费行为有了“合规护身符”,曾经的矛盾纠纷没了踪影,采摘季的村子既保持着生态洁净,又洋溢着和谐氛围。
“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离不开生活环境的安稳,更离不开经营环境的安全。”次仁多吉的话道出了派出所的职责担当。从化解矛盾到推动规范,扎西岗乡派出所始终以“护航发展” 为目标,用公安力量打通治理堵点,让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形成良性循环,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稳稳的动能。